马伟明,这个名字在中国军事科技领域响亮无比。他1960年出生于江苏,从小就对电气工程产生了浓厚兴趣。后来,他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,成为一名教授。他不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,还被誉为“中国电磁弹射之父”,因为他领导了中国航母电磁弹射系统的研发,帮助中国海军实现了从蒸汽弹射到电磁弹射的跨越,技术水平与美国不相上下。
然而,马伟明的才华不仅仅体现在技术领域,他还是一位卓越的战略分析师。早在几年之前,他就开始关注美国福特级核动力航母的项目,并大胆预测这项计划将面临失败。他认为,美国过于急功近利,试图将一堆不成熟的技术集成到一艘船上,最终注定会出现问题。他的预测用中国式的说法讲就是:这将是一项“烂尾”工程。回顾至2025年,马伟明的预言几乎应验。福特级航母,尽管耗资百亿美元,却陷入了严重的困境,成为美国海军的一大心病。
展开剩余83%为了更好理解福特级航母的问题,我们首先来看看它的背景。美国的航母一直是全球海上霸主的象征。自上世纪70年代起,尼米兹级航母一直是美国海军的主力,每艘能搭载90架飞机,且由于核动力设计,可以不加油运行超过20年,几乎遍布全球。
然而,进入21世纪后,尼米兹级航母逐渐显得老旧。为了替代这一老旧的舰队,美国海军在2000年左右启动了CVN-21计划,后来改名为福特级航母计划,旨在打造一批更加先进的航母。这些航母不仅延续了尼米兹级的优点,还加入了多项新技术,例如电磁弹射系统(EMALS),这种系统比传统的蒸汽弹射更加高效、精准;此外,还有新型的拦阻装置(AAG),能更加平稳地让飞机降落;再加上自动化设计,目标是将船员数量减少1200人,从而节省大量运营成本。
这些规划看起来非常完美,因此,美国决定将第一艘航母命名为“杰拉德·R·福特”号(CVN-78),并计划到2058年建造9艘,逐步替换尼米兹级航母,建立更加庞大的海军力量。
福特级的建造始于2005年,美国海军与诺斯罗普·格鲁曼造船厂(后来更名为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)签订合同,2009年开始铺设龙骨。四年后,2013年福特号终于下水,2013年11月,福特总统的女儿亲自为这艘船命名。
但问题来了,建造航母虽不难,调试这些新技术却充满挑战。电磁弹射、拦阻装置以及电磁武器升降梯等新技术一投入使用,问题便接踵而至。原定2015年交付的福特号,最后拖延到2017年才勉强服役。然而,福特号并不是一艘完美的航母,许多系统仍在测试阶段,甚至连最基本的作战能力也未完全达标。
此外,福特级的成本大幅超出预期。福特号最初的预算为105亿美元,但实际花费已经飙升到128亿美元,加上研发和后期的调整费用,总账已超过170亿美元,折合人民币超过千亿。这无疑给美国海军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,甚至其他军舰项目如潜艇、驱逐舰等的资金都被挤压,形成了巨大的困境。
福特级的麻烦源于其过于超前的技术和过快的推进速度。我们可以逐项分析这些问题:
1. 电磁弹射系统:这个系统代替了传统的蒸汽弹射,更精准,也能减少对飞机的损伤。然而,2014年测试时,每发射240次就会发生一次故障,根本无法满足作战要求。尽管2017年有所改进,系统依然不稳定,甚至在海上试航时多次出现故障,飞机无法成功发射,导致场面一度尴尬。
2. 拦阻装置(AAG):这个新型的拦阻装置使用了先进的水涡轮吸能技术,比老式的液压系统更为高效。然而,2016年测试时发现水涡轮磨损过快,最终不得不重新设计,导致所有飞机型号的认证推迟。
3. 电磁升降梯:原本是福特级的一大亮点,但在服役时,只有两个升降梯能够正常使用,其他的则出现了硬件和软件问题,修修补补,直到2021年才全部修复,比计划推迟了四年。
4. 雷达系统:福特级计划配备双波段雷达,但由于成本问题,后续的航母直接砍掉了X波段雷达,导致雷达的探测能力大打折扣。
5. 系统协调问题:福特级上使用了大量的新技术,涉及电力分配、数据网络、指挥系统等多个方面。最终,系统复杂性过高,很多技术无法无缝对接,常常修好了一个系统,另一个系统却出问题,工程师们不得不不断修补。
由于这些问题的叠加,福特号在服役时基本是一艘“半成品”,船员们不得不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摸索如何操作这些新系统。软件和硬件都需要不断修复和更新,简直就是一边用一边修。
到2022年,福特号虽然参加了一些演习和港口访问,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。原定2024年服役的第二艘航母“约翰·F·肯尼迪”号也推迟到2025年,而第三艘“企业”号计划在2025年下水,然而也难以按时完成。其他几艘福特级航母的建造进度更是遥遥无期。
美国海军为了应对这些问题,甚至开始寻求私营企业的帮助。有传言称,埃隆·马斯克也被邀请参与其中,希望通过他的电磁和自动化经验来解决一些技术漏洞。但是否能够成功,目前仍无定论。
福特级的进展困顿,给美国海军带来了巨大的困扰。尼米兹级航母即将接近服役年限,但福特级却远未完成,未来几年美国可能面临航母短缺的局面。而且,巨额的费用和一再推迟的交付时间,也让海军的预算压力山大。
相对而言,中国海军在航母的发展上则稳步推进。自2012年“辽宁号”服役以来,2019年“山东号”下水,直到2022年“福建号”问世,标志着中国在航母技术上已经逐步追赶上了福特级。福建号采用了电磁弹射技术,性能与福特级不相上下,并且建造过程更加顺利,预计2025年底正式服役。中国海军甚至在考虑建造第四艘航母,可能会采用核动力技术。未来中国的海军实力不可小觑。与美国急于求成不同,中国的战略是稳步推进,先模仿再创新,确保技术逐步成熟,走得更加稳健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杜德配资-线上配资网-股票短线平台-股票怎么上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